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實修菩提心 摘要(一)為什麼要修菩提心


2015/1/21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看見希望』講座 第七場

實修菩提心 摘要()為什麼要修菩提心

 

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廣的修法就是修慈、悲、喜、捨四個;中的修法就是修慈、悲二個;略的修法就只修一個大悲心。佛經中說:想要成佛的人,不需修很多法,唯修一法大悲心。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修法要分開修,先修大悲心,再修菩提心;或者,先修慈悲喜捨,這四個有不同的修法,修到一定的時候,再把慈悲喜捨提昇到菩提心的層次。

 

我們這一生中,不成佛沒有關係,雖然密宗說即生成佛,但真正能夠即生成佛的是極稀少的。這一生中,能不能證悟菩薩一地,也很難說,若能證悟菩薩一地,這個境界已經是非常非常高了。如果未能證悟菩薩一地也沒關係,但作為一個大乘佛弟子,有二件事我們必須完成的,第一個就是菩提心,要生起標準的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分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菩提心,我們大家在這一生中要爭取生起。

 

在五加行的發菩心中,還要完成念誦十萬遍的發菩提心儀軌,但這根本不是最重要的,數量我們是要完成,但重點是要從內心當中發菩提心。如果我們完成了二十萬、五十萬的菩提心儀軌念誦,但內心還是沒有發起菩提心,則還是不能叫做菩薩。

 

另外,漢傳佛教傳三壇大戒,其中就有菩薩戒。這個菩薩戒必須要有菩提心的基礎才能夠獲得,如果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受菩薩戒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菩薩戒的(但受三壇大戒還是有意義、有功德的,因為它播下了菩提心的種子)。同樣的,在有了出離心的基礎上,受別解脫戒(出家或居士戒)才能得到戒。

 

所以,想受菩薩戒,先修菩提心,菩提心修起來了,再去受菩薩戒,此時就可獲得非常標準的菩薩戒。這叫做『道次第』——佛教修道的次第,若不懂學道次第,前後顛倒、本末倒置,則所謂的學佛都變成了形式,內在意義全失。

 

我們先修出離心,再去受出家戒或居士戒;然後,進一步修菩提心,覺得自己有了菩提心,再去受菩薩戒;再在這二個的基礎上,去受密乘戒。

 

要知道,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果我們去接受灌頂,卻不懂得持守密乘戒,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不能隨便接受灌頂;如果灌了頂,就必須學密乘戒。同時,要知道:灌頂時,是不是所有在場的人都獲得灌頂呢?那不一定。因為,獲得灌頂要具備很多條件,有些是灌頂上師必須具備的;有些是接受灌頂的弟子必須具備的。(參考資料:『慧燈之光』中的如何接受灌頂)兩方面的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獲得真正的灌頂。

 

這一生,我們必須要設定二個目標去完成:第一個就是菩提心,要生起標準的世俗菩提心。最好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比如二年或三年,在這個期限內一定要修出菩提心,這個很重要;第二個目標就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有很多層次,徹證的就是佛,包括八地、十地菩薩都有尚未證悟的一部分;其次,就是菩薩一地,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說也有點過高;對我們而言,當前設定的目標就是初步的證悟禪宗大部分禪師證悟的境界,都叫做初步的證悟。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等有很多法都在講證悟空性,密法最終的目標就是證悟空性。密法一旦達不到證悟空性的境界,它的很多氣脈明點的修法意義不是很大,只能讓你的心平靜下來而已。密法的修法,如修氣脈明點、觀想,都圍繞在證悟空性、明心見性,若未證悟空性,則它真正的意義就失去了。除了極個別的證悟者有很高境界外,大部分證悟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等,都叫做初步的證悟。初步的證悟,對我們的煩惱不是有太大的改變;所以證悟後要修,如果不修,則不但不能消滅煩惱,而且證悟空性的境界都會慢慢消失。雖然,初步的證悟是證悟,由於它不穩固,所以不可靠,必須要有出離心、菩提心、懺罪、積資的協助,才能在證悟後穩得住,不但不消失而且能夠逐漸增長

 

佛經中有個比喻,一條已經被魚鉤鉤上的魚,雖然還在水裡沒有被拉出水面,但是實際上牠已經離開水了,幾秒鐘後就會被拉出水面、離開水的。同樣的,密法的意思就是,凡是有初步證悟的人,目前雖然還沒有離開輪迴,人還在輪迴中,但是等於已經離開輪迴,他在輪迴中不會流轉很長時間,很快就會解脫的。

 

我們這一生只要達到這二個目標,就叫做人生有意義,這就是暇滿人生的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修菩提心的理由。

 

※此非定稿,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