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護法~瞭解你的智慧本質與 十七世 大寶法王 噶瑪巴 泰耶多傑 的訪談


201437 16:48

何謂護法?在西方,我們慣用二元的方式,會視其為一種外在的東西。護法是外在的存有嗎?
我們要瞭解不是外面有保護者在為我們做某些事情。這是我們自己智慧的本質。當我們的智慧本質覺醒了,這就是保護的力量,正因為這樣的作用讓一切都可能實現。 有兩種保護者(護法):世俗的保護者,他們比較像一般眾生;和無漏智慧、或佛法的保護者。覺悟者的智慧面,比如瑪哈嘎拉(Mahakala~大黑天),而本質慈悲的就如同四臂觀音。這種無上的慈悲可以顯化為寧靜相或忿怒相。瑪哈嘎拉就是慈悲的忿怒相。「忿怒」在這裡指的是他們外在的樣子,我們形容他們的事業為「極大的保護力」。他們的行動是不帶著煩惱的。在西方社會,你們的忿怒是帶有「我執」,但這些護法的忿怒是毫無「我執」的。雖然他們通常都是用忿怒相表達,但他們也能是寧靜的。

護法(佛法的守護者/保護者)的事業為何?
世俗的保護者通常是保護一個地區、國家、或地方免於受到有害的影響或困難。護法(佛法的守護者/保護者)最高的志業是保護佛陀的教法。祂們的事業多半不是「外在」的保護。祂們保護來自我們「內在的敵人」~~ 那些攀緣的煩惱、無明、嫉妒、憤怒、和傲慢等。祂們幫助我們平息和控制這些情緒。這就是祂們給予佛法修行者的保護。 護法,如同佛陀所有的象徵一樣,也是開悟的。這包含了三種特質:智慧,神通,和慈悲。我們都具有佛性,而令它覺醒需要一些特殊的條件。創造恰當的條件也是護法事業的一部分。它阻止我們進行那些負面條件的事物,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喚醒我們佛性的條件。換而言之,它幫助我們排除那些阻礙我們開悟的障礙。

我們的傳承裡最重要的護法有哪些?
善金剛(Dorje Legpa),辛窘(Shing Chong),羅剎主(Sin Gon),多聞天子(Nam Mang Tho Se)和密咒主(Ngag Chi Dak)。這五位都是菩薩,祂們都是得地菩薩,行使該層次的事業。 在噶瑪噶舉傳承裡,第二世大寶法王Karma Pakshi 就曾直接面見過瑪哈嘎拉的化現。並在修行上成就了那個本尊。 因此你可以將他與瑪哈嘎拉視為一體。

瑪哈嘎拉 (Mahakala) 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
如果我們從梵文的字義上直譯,它的意思是「大黑者」。Maha 是「大的」,Kala 是「黑色」。 用藏文是Nakpo Chenpo— 也就是「偉大的黑者」,或「大的黑色」。可是我們通常稱為Bernagchen Ber的意思是「袍子」,nag 是「黑色」,chen 是「擁有」,所以我們都稱為「黑袍者」。

許多人認為護法能幫助他們免於意外,您也這麼認為嗎?
佛法的守護者的實際的保護力是內在的。幫助我們平息惱人的情緒和升起內在的智慧。而護法實際的功能是排除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障礙,那些源自我們前世的業果。從這個角度,是可能有免除意外發生的保護。可能會有些障礙,人生中的障礙,好比說夭折,是有可能透過瑪哈嘎拉的事業避免的。累積善緣,增加我們的資糧,就能延長我們的生命,禪修(meditate)我們內在的生命力也是。透過這樣的保護力,我們累積善緣的條件也增加了。

請您給我們一些建議,如何解釋瑪哈嘎拉的本質給西方(社會)?
對於有基督教背景的人,我們看起來好像在崇拜「大黑袍」的魔鬼。 我們應當解釋這些外表的顯示或型態都是為了眾生而顯化的。有些是寧靜平和的,有些就像瑪哈嘎拉,但都是慈悲的表達。這個形容詞「慈悲的表達」對西方人很好,因為它形容的是與他們眼見完全相反的。可以幫助他們瞭解慈悲的行為不一定都是帶著微笑的。瑪哈嘎拉是這樣的形象就因為人們在世俗的層面有如此的樣子,所以顯化這樣的外表是有必要的。

十六世大寶法王稱喇嘛歐雷 (Lama Ole Nydahl) 為保護我們傳承的瑪哈嘎拉。您也是如此看待喇嘛歐雷嗎?
是的。你可以在他現在的事業看到這一點。我認為他比任何人都更拓展了噶瑪噶舉傳承在西方的事業。十六世噶瑪巴能用言語,或行動啟動一個人的心識。有他的加持就能夠讓事業更強大,令它成長,並令一切都成為可能的。我們的內在也都擁有這些,我們都有佛性,我們的內在也都有瑪哈嘎拉的特質。

我們要如何發展護法的事業?
對一位修行金剛乘,密續的修行者,他的成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其中包括四項佛陀的事業~息、增、懷、誅。根據個人的業、資糧、能力。只要一個人擁有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就可以達到這四項,而不單只是保護力這個特質。

在一次喜馬拉雅山區的朝聖,我們發現女人是禁止進入瑪哈嘎拉的殿內。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似乎是個普遍的現象。男女不平等是存在大部分的社會裡的。全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認為男人比女人重要。在喜馬拉雅山區裡許多世紀以來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也有自己的傳統,當佛法傳入後就與這些傳統融合了。佛法與當地的傳統結合並依據各個社會,會突顯某些行為。但佛法裡沒有說女人不能進入瑪哈嘎拉殿。這沒有靈性的原因,所以認知這不是佛教的一部份而是屬於社會性的是很好的。相對的,一百年前的歐洲女人是不能投票的。

有些人帶著憤怒而行動,並認為他們是行使保護力。但看來是利用「保護」來合理化他的憤怒行為,而非慈悲。您怎麼看?
那不是保護的行為,只是憤怒。這是「喜歡與不喜歡」。你必須能分辨這些是否帶有「我執」。當我執與煩惱參與時,那就不是保護的行為了。

請您給佛教徒一些建議,如何實質的保護他人和捍衛自己的國家?
當我們說要保衛自己的國家或地球,就會有殺戮和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果你帶著我執和憤怒傷害他人,這完全不是佛教的事業或佛法的事業。一個人不應當因報復或憤怒而這麼做。當有人在你面前被攻擊,你當然可以保護這個人,但你也盡量不要傷害或殺害這個攻擊者。這是很正常的反應;我想所有的人都會這麼做。在一些特別困難的情況,當別無選擇而非行動不可時,你仍然不必殺害他人。殺害是最極端的。只有一個狀況能如此,就是當此人是位得地的菩薩,是達到菩薩的境界。如果這個人沒有我執,那就可以如此。不然,當一個人殺害了他人,這是非常難消除的惡業。

您可以告訴我們瑪哈嘎拉加持帶是怎麼作用的嗎?
首先,要看是怎麼樣的人給予的加持。這個人一定是證悟的,才能夠給予保護力。如果是這樣的,那它就肯定有加持力。再來,要看配戴或使用這加持帶的是怎麼樣的人。如果你有很強烈的信心,相信「我是受到保護了」,那你便有保護力包圍你。它就是這麼作用的。是加持力和你的態度的結合當你禪修時要歷經許多過程和階段需要做觀想。當你擁有嘎烏(Gaus(1), 加持帶,或繩子等物件,你就創造了一個能量場,而不需要任何過程或階段。這樣的信心,你完全的信服力,使它產生作用。當心念是在十足信心的狀態,它就是保護力。所以不一定是個加持帶~可以是個戒指或任何受到加持的物品~重點是心念的狀態。

每天修持瑪哈嘎拉法有何益處?
每有規律的修持能維持對修行有利的條件,並排除干擾。這對任何我們所做的修行都一樣。加上,這是Damtsig(2),是我們的三昧耶(samaya)。要有這樣的誓約或承諾的原因是讓有利的修行條件能持續的呈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不被間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噶瑪噶舉持續的修持這個法~來驅除所有的傷害或障礙。在西藏,修持瑪哈嘎拉已經維持了好幾世紀了,現在全世界許多地方也都在修,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佛性也在展開中。

您認為如果我們停止祈請瑪哈嘎拉,這個法就會消失嗎?弘揚噶瑪噶舉的教導要仰賴瑪哈嘎拉的力量,並且要透過我們的修法嗎?
某方面來說,是的,但也不是。並非絕對要仰賴瑪哈嘎拉,也可以是其他的。也可以是白瑪哈嘎拉(The Great White)

佛法的出現或消失是要仰賴我們內在的修行。只要我們持續內在的修行,噶瑪噶舉的教法就會長存。我所說的內在修行是指當你修行時你是完全的瞭解修行的基礎和意義。修行的根本指的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

非常感謝您。
願此訪談能利益無數眾生

2004年夏季由Paulina Gzaja, Steve James Cristina Ferrando 進行的訪談,並有Hannah Nydahl, Caty Hartung Tomek Lehnert 的協助。 

1:嘎烏(Gaus~西藏存放護身符或舍利的小盒子。通常是金屬製的,並如首飾的方式配戴。
2Damtsig(藏文)/三昧耶samaya (梵文):三昧耶戒~盟誓,承諾的誓言,神聖的誓約,堅定的保證,金剛乘的義務。 

原文刊登於 Buddhism Today 雜誌 第15期,2005Vol. 1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索達吉堪布】願人人都掌握“剎那往生法”

來源:《做才是得到》

 

世界末日不一定到來,但每個人的死亡末日,卻隨時有可能突然降臨。

對每一個人來講,無論你信不信佛,死亡都是無法避免的。

 

當然,每個人死的方式都不相同:有的人是長年臥病在床,疾病纏身而死,有時間提前觀想佛陀、念誦佛號;而有的人卻是突然橫死,根本措手不及,一瞬間就離開人間了,這個時候,一定要用上“剎那往生法”。

 

什麼是“剎那往生法”呢?

 

我們若遭遇地震、車禍、洪水、墜崖、雷擊、中彈等危難時,來不及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極樂世界的莊嚴等,此時第一個念頭:一定要想著自己的心識往上去

 

若能觀想上方是阿彌陀佛,自己的心識融入阿彌陀佛心間,那是最好;如果不能,至少也要想心識往上去。

 

有了這種意念,依靠三寶的加持力,一定不會墮落而獲得解脫。這是蓮花生大士在《六中陰》中極為殊勝的竅訣!

 

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但屆時能不能用得上,就要看平時的準備了。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點緊急情況,甚至走路被石頭絆了一下,也馬上這樣觀想,那麼,久而久之後變成“本能”,一旦大難臨頭,就會馬上想得起來。否則,只是稍微了解一下,從來也沒有訓練過,那關鍵時刻很容易驚慌失措,什麼竅訣都忘得一干二淨。

 

人死後到了中陰階段,這時若能及時憶念阿彌陀佛,也能夠往生,這是非常關鍵的!喬美仁波切說過:“到了中陰階段,慢慢知道自己已死了,此時若祈禱阿彌陀佛、藥師七佛(藥師七佛曾發願救度中陰身),他們就會現前,引領你前往清淨剎土,或是八大菩薩前來接引。”

 

倘若生前曾破過戒、毀過誓言,業力非常深重,此時明知在中陰界,也拼命憶念了諸佛菩薩,但什麼感應都沒有,這該怎麼辦呢?一定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往西方去!

 

然而,中陰界沒有日月,根本不知道“西”在哪裡,這時你要一心一意祈禱阿彌陀佛,這樣,阿彌陀佛定會現身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途中,你可能會遇到昔日的親朋好友,他們哭哭啼啼地求你不要離開。這時你千萬要注意:不要貪戀,不要被這些哀求的話語引誘,因為這是心魔幻化的障礙,要阻擾你不能順利往生。

 

上述竅訣極為殊勝難得,望大家切莫等閒視之!不管你現在能否接受,最好先將此記在心中。

 

 

作者:索達吉堪布
來源:《做才是得到》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宗薩欽哲仁波切】關於修持「度母」和「山淨煙供」


當困境出現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其實沒有能力或力量來依靠自己的禪修而控制自心。所以,即使我們這些佛教徒口口聲聲談著空性、緣起,以及種種無神論的修道方式,但是當危機狂轟時,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突然間就自動變得非常有神論、非常宗教性、非常迷信。

 

我並不是要評判什麼,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症狀。我們不能做任何道德上的判斷,不能因為一個人頭痛就說他不好。這只是我們需要去對治的一個症狀。

 

身為輪回裏的眾生、俗世中的有情,我們有著無窮盡的各式危機,像是最近的金融危機。即使在這之前,我也想不出有哪一個月或者哪一年是人類沒有問題的。你瞭解吧?

 

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也會有別的像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如果沒有外在情況的干擾,也會有內在如荒謬的沮喪等等的其他問題,然後一些心理學家、精神醫師就會來幫助我們挖掘這些沮喪的根源:「啊,可能你小時候沒有被善待……」等等的。不論這些心理學家或精神醫師提出什麼──他們的著作、理論、治療方法,許多人依然持續地不快樂。

 

如我稍早所講的,無論何種外在的、內在的、秘密的危機、狀況或障礙發生,理想上,我們應該藉由像是禪修、覺察、專注等控制自心的修持來面對這些。但是,我們這樣子的人需要額外的幫助,這些幫助不像禪修那麼細微,而是更顯而易見的方式,包括花、香、各種儀式等等。至少在心理上有幫助。當然,假如你對三寶、道、見地具有全然的信心,那麼,不只是心理上有所幫助,基於因果定律也會產生實際上的助益。

 

如佛所言:「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現象基本上皆為緣起(受到條件制約),而一切的緣起都與你的念頭有關。」這實為真理。舉例來說,我們收到荒謬無用的耶誕卡片時會覺得高興,即使這些卡片什麼用都沒有,我們仍然感到高興。但是身為佛陀之道的追隨者,能知道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與他人也是很好的。在東方有很深厚的傳統,經由做功德來驅除障難與達成願望,也有禮請修行人為特定原因而修持特定儀軌的傳統。

 

接下來要說的不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在過去一年裏,有些喇嘛也一直在討論,就是除了以供養的方式來參與儀式之外,若能親自去做某些儀式或者修法的話會更好。

 

所以,結論是這樣的,「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是其一,另一個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用佛教術語來回答,就是保護。

 

這裏說的是非常廣義的保護,不只免於如意外、蚊子叮咬、地震等外在的事情,更主要的是要保護自己免於自私、憤怒、嫉妒、驕慢等種種情緒。我認為你能做的最好的儀軌之一就是「架軸」(藏文skybs `gro)──皈依。我已給過口傳,但不僅止於此,還有你們知道的加行,以及許多儀軌裏都有皈依,這都可以視為是補充。

 

若你想要的話,可以把皈依當成日修,有時候假如碰到特別的問題,不管是外在的、內在的、秘密的,你都可以自己發願修皈依一萬遍、十萬遍。觀想等等的就依照標準的皈依來做。這是第一個。

 

關於皈依修持的部分,在此給個額外的建議:度母是非常好的皈依本尊。

 

你至少可持誦度母的咒;能多做些的話,就加二十一度母禮贊文;能再多做的話,就修度母儀軌;還能再做更多的話,就修度母的完整儀軌「帕瑪寧體」。

 

度母是護佑與除障的殊勝本尊。

 

如何修持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不過這裏提供一點觀想的方法:不論是持咒、贊誦或修儀軌時,都可以觀想度母在你頭頂,右掌向下,你就在其掌下。這對求取保護是特別好的方式。你也可以觀想家人朋友在她的手掌下。

 

若想要做較為深奧層次的修持,接著度母融入己身,你自己變成聖救度母,然後進行禮贊。那會非常的好。這就是皈依,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保護。

 

而到底是什麼不停地以各種方式困擾著我們呢?罪魁禍首就是業債。

 

只要你有業債,你就容易受到障難的傷害,而我們的債可多了。讓某人成為你父親的債,讓某人成為你母親、你的小孩、你的朋友、秘書、總統、僕人、坐騎(例如驢子)、食物(像是只雞)等的債;因為佔據他人的空間,讓人生氣、不高興,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業債。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往往都在製造業債。

 

業債是產生障礙的原因,所以要想擺脫障礙,就需要清除業債。

 

有很多事情你可以做,佛陀自己強調的是「秋多」(藏文chu gtor)──水供,不過有點複雜,你需要盤子、倒水等等,有些複雜。若你要做的話也可以,但是我認為最簡單的是供「桑」(藏文lhasang)或「素」(藏文sur)。拉尊南卡吉美所著的《山淨煙供》Riwo Sangchö)很傑出,儀軌本身就像是大圓滿阿底瑜珈的完整教授。偉大的學者賢嘎仁波切曾對此「桑」煙供作了一部釋論。

 

《山淨煙供》幾乎是部哲學教本。我覺得這是你們應該做的。

 

你可以直接念誦,不需要燒些什麼,觀想你在燒東西做供養即可。若是有香,點一根香就夠了。若有機會或空間等機緣,就用很多木柴起個大火,燒些茶葉、牛油、牛奶、穀物、布等東西,一般是要乾淨的物品,穿過的內衣就不行。就像我已經講過的,你並不一定要生火,可以觀想,可以只用香,或者可以生個大火。因此,從現在起,不要再問我要哪一種火、火要多大、要放什麼等等的問題。順帶一提的是不能放肉。好嗎?

 

做的時候,我會簡單的去做。儀軌裏有皈依、發菩提心等等,你就照著做。然後,如果可以或者想要的話,就觀想自己是蓮師。假如你燃燒一些東西而且想要觀想得詳盡些,可以將煙觀想成一位美麗的、煙色的天女,她的右手持著一個勺子或說湯匙,由勺子裏化現出各式各樣的供養物。供養一切人類認為珍貴、有用之物,以及所有其他有情覺得有用、珍貴之物。

 

供養永遠是從供養三寶、三根本開始,然後是傳承上師、護法,然後是六道眾生,然後特別要供養給先前提過的,你欠下業債的眾生。還有關於供養鬼魂與中陰眾生的特定口訣。

 

最後是回向功德。就這樣。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宗薩欽哲仁波切】自私是一種病

你的心只要處在任何一種極端的狀況,就一定會產生自私,當自私產生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很勇敢的人得了某種病,把他身上的力量都吸光了一樣。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病呢? 因為自私總是使我們落在極端的狀況中。 舉例來說,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如果不自私的話,可能還會幫助你達到不自私的狀態,但是因為地球上幾乎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你永遠都聽到你想聽的東西而不是你應該聽的東西。

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沒有適當的修心會產生什麼樣不良的後果。 再比如一個佛教徒去學習戒律,因為他的自私,所以他永遠用自己所喜好的方式來解釋戒律裡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一個人建議你怎樣修行直到成佛,你都會覺得這些別人的建議聽起來不太令人愉快。

這種自私並不只是發生了一次兩次,而是許多生以來和我們在一起,所以自私在我們的心裡都有非常堅強的陣地,不僅如此,還變得非常敏銳。 同時這種自私也產生一些很奇怪的經驗,比如當別人讚美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非常高興,假如有任何一個人看不起我們,我們就會非常難過。

由於自私,就算別人讚美我們或給我們什麼,我們也從來不會滿意;由於自私,一個人就不太留意別人,不太替別人設想。 替別人設想可以說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個要件,如果你對別人的情況並不留意的話,一般來說會產生很多的痛苦和誤解,在類似的情況下,這些痛苦最後都會發生在你自己身上。 所以說你不去注意或關懷別人實際上也是“痴”的一種很粗的表現。

舉例來說,你今天去買東西,我們談論環境問題,談論每分鐘有多少樹被砍掉,談論大公司大工廠如何製造各種各樣的污染,談論某些人濫用放射性物質,但是如果你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知道,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錯。

我們買東西時會拿到一些包裝袋,但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那個袋子,在理論上我們知道這個,可是我們並不想拒絕它,因為對我們來說,如果沒有這個袋子,在某個特定的時段,也許半小時內,我們會覺得不太方便。

如果要去超級市場買東西,我們都懶得自己帶上一個袋子,實際上這並不只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我們覺得事情很輕易就該如此。 就算我們只是買兩支蠟燭,都要確定它們被包得好好的,或者把它們放在一個買菜的袋子裡。 為什麼呢? 因為不那樣做的話我們一拿蠟燭就會弄得滿手都是蠟,這是很不方便的事情。 這樣的事並不只有你在做,上百萬上百萬的人都這麼做,可是我們老是責怪某一類特定的人,這通常是因為我們嫉妒。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對現代的各種疾病、災害、飢荒都有一些責任。

如果你真的要做佛教徒的話,與其你去唸了上百萬上百萬的咒,也許還不如作一個小小的承諾,比如從今天開始,任何木質的一次性筷子我都不用,或者從今天起我再也不使用私人汽車,而去坐大眾的交通工具。

我並不是說你非得這樣做不可,我只是想用這樣的例子來解釋我們每個人是多麼自私。 我自己也是這樣,如果我出門的話,當然希望坐一輛私家車,公車就不太好了,火車就更糟,因為很不方便。 什麼叫方便? 所謂方便就是我們這個被寵壞的心所顯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我們看看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或者沒有自由和各種權利,這些事情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我們的自私。 當我們有自私,它就成為我們先入為主地判斷事情的一個基礎。

一般來說,如果你能把自私降低,就算在邏輯上,你也可以證明,每件事都會做得更成功,因為對一個用修心的方法來對治自私或者看到自私的缺點的人來說,他對各種狀況都已經準備好了。

這樣的人因為自私比較少,就比較有彈性,也更有尊嚴,還會有更多的成功。 為什麼? 因為他不太有盲目的目標,當自私減低的時候,期望也同樣減低了。 當我們的期望非常高的時候,就會有愚昧的目標,而一個沒有這種愚昧的目標的人,就不需要去達成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每件事他都已經完成了,所以這樣的人永遠都經歷成功,也許你也可以講,他從來不失敗。

如果你沒有心理上的訓練,成功和失敗就變得非常兩極化,對成功的憂慮,對不成功的害怕,實際上就反映出你缺乏心靈的訓練。 當一個人的期望降低的時候,他也變得更勇敢。 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懦夫呢?

因為他對他自私的目標非常執著,而在他的潛意識裡他知道,他所期望的東西具有不確定性,所以他會喪失自信和勇氣。 一個降低了期望的人也會變得很有忍耐力,因為他知道,就算有一個不良的、他不喜歡的狀況產生,他也可以把它改變成一個好的、他所期望的狀況,忍耐力提高的同時,他還變得非常地有尊嚴,而且做事非常地有方法。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宗薩欽哲仁波切】缺乏福德難以修行!


缺乏福德,你會生活得非常好——那種世俗的幸福 —— 你會很幸福,一直都很好,生命中不會出現任何突發事件擊碎你的世界觀、價值觀,把你推到佛法裡面。沒有任何事情出現把你喚醒。

 

缺乏福德,你不會對現有的世界有任何懷疑,會認可現有的一切,從不思索是否真的如此。接受現有的一切,尊重現有的規則。從不懷疑世界的真實性。

 

缺乏福德,會認為輪回很精彩。而沉溺其中。你會每天忙著體會不同的人生,忙著毫無意義卻自以為有意義的事,你會認為苦是人生的要素。你無法想象無苦的狀態。

 

缺乏福德,你不會接受煩惱有可能被徹底根除的觀點。你甚至想一下沒有煩惱的人生就會抓狂。對證悟缺乏向往。也不會有想要了解一下佛法的念頭和機會。即使偶爾有,也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你紛亂的生活和念頭淹沒。

 

缺乏福德,無法發現自己的無知,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不會發現人類的局限。 缺乏福德,即使你開始閱讀一些佛法書籍,也不會向佛法投降,會挑剔地審視佛法,會試圖和無常作戰,和無我作戰,然後被打的灰頭土臉。

 

缺乏福德,會崇敬那些不值得崇敬的人,會讚歎那些不究竟的世俗智慧。

 

 乏福德,會滿足於看書學習佛法而不是找個老師。認為憑借自己的智慧足以理解佛法。

 

缺乏福德,你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有上面的想法。你會認為老師是多餘的,直到你看到這段話時,還是不以為然。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你讀懂了《金剛經》。會認為那些資深佛教徒都不真的懂佛法,會認為你不需要去製造福德,因為《金剛經》裡說:福德是不存在的。

 

缺乏福德,你不會認為自己需要老師,也不會遇到真正的老師。

 

缺乏福德,就不會有人搶走你的家產,讓你有機會思索無常,從而走進佛法。

 

缺乏福德,你會滿足於現狀,你會認為給佛教老師寫幾封電子郵件討教就能得到佛法的真諦;你不會認為自己需要一位看得見摸得著和你面對面的人類佛法老師。更缺乏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去親近老師的動力。你會認為過去的那些大師們為了求法所做的努力永遠不會發生在你身上,你會認為那些都是神話。

 

 缺乏福德,即使偉大的上師曾經和你面對面,你也會錯過。

 

 缺乏福德,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師你也不會喜歡,因為他不是那種會滿足你 “自我” 的人。而精於滿足你 “自我” 的人通常都是騙子。

 

那些對你微笑的都是想從你兜裡掏錢的(譬如你去珠寶店,那些店員絕不會說你不愛聽的話,因為她們希望你買最貴的珠寶),而真正的老師只關心你的證悟不關心你的錢包。所以,他只說你該聽而非你愛聽的話,但你該聽的話你一定不愛聽。所以,缺乏福德,你不會有勇氣和這樣的老師共處。

 

缺乏福德,即使你有機會接觸最偉大的法師,你也只會希望從他那裡獲得一點加持,而非佛法。你會祈求他摸一下你的頭撒點水,然後就心滿意足地離開。甚至不會有請他為你開示佛法的念頭。會認為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會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備佛教的見地,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為唯一的考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佛教徒。

 

缺乏福德,會認為佛法應該是免費的。會為你應該不付出任何東西而得到珍貴的佛法。謝天謝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荒唐的想法,如果每個人都認為佛法應該是免費的,那麼最後將沒有任何人能免費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會以為頭銜和學養修證是掛鉤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師頭銜,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他一定很有修證。你會尊敬那些有頭銜的人而忽視那些沒有頭銜的人,事實上,頭銜並不證明任何問題,它既不能證明一個人的修證,也不能證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不會有人告訴你,修行人的衣服是否破舊與修證不存在任何必然聯係。也不會被告知,是否觸摸金錢也跟修證毫無關係。

 

不會知道,一位菩薩可以很有錢;一個破衣爛衫生活清苦的修行者,並不必然是個具足出離心沒有貪欲的人,很可能他只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因為大眾對佛教的錯誤理解,讓很多人認為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修行者。

 

 

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十輛奔馳,每天出沒於聲色場所,也不表示他一定不是個大修行者。曾經在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之時,有個身著華服的人走了進來,他徑直走到釋迦牟尼佛身邊,然後直接坐在佛旁邊的墊子上,其他人都很不平。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那是文殊菩薩。

 

缺乏福德,只會以表象來做判斷。

 

缺乏福德,如果你的佛法老師來到你所在的城市而你又沒見到,你會把它歸咎於某人的自私—— 他因自私而未通知你 ——而非自己福德淺薄。

 

缺乏福德,會認為有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如果你是佛教徒,你應該了解沒有事情會脫離因緣果。一切事情都是有條不紊地按照因緣果運行。當條件具足,就會有結果。如果你說:“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那表示你認為有某些事不符合因緣果,有某些違背因緣果的事情發生了。這相當於你認為在咖啡裡倒了一包糖,卻得到一杯鹹咖啡。

 

缺乏福德,會相信自己而非老師。會以懷疑的心態檢視老師的話。當老師說你應該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按自己的喜好刪改他的話,只留下那些對 “自我” 沒有威脅的部分。

 

缺乏福德,只會關心師父是否具德,而從不關心自己是否是具德弟子。會要求老師如何傑出,但卻不想努力做。你只想得到想要的東西,卻不想付出所付出的。

 

缺乏福德,會很沒時間,因為你的時間都用來做那些你認為比佛法更重要的事了。你會忙完所有重要的事之後,把最後的一點時間留給不重要的佛法。如果沒時間,那就不留了。你會認為和家人吃飯比和上師的碰面更重要。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修法比為老師的弘法服務更重要。事實上,舍棄自己的修行的人才能最快證悟。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他舍棄的是自己最重要的。

 

缺乏福德,你會以錯誤的動機修行佛法,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無意識。你會誤以為自己擁有出離心,甚至菩提心。如果福德匱乏,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根本不想出離,非常熱愛輪回。

 

缺乏福德,不會認識到自己的自私,會認為自己的動機確如你所描述的那樣美麗。

 

缺乏福德,你不會有膽量面對真實的自己,你不會有膽量看那個沒有任何修飾的你,會和 “自我” 沆瀣一氣,你對他的轉化你修行的行動完全不知情或假裝不知情。能夠知道 “自我” 在轉化自己的修行也是需要巨大的福德的。大部分佛教徒對此完全不知情。

 

 缺乏福德,老師只是稍微觸碰你的 “自我”,就會跑掉。希望找個從不觸碰你 “自我” 的老師,你希望你的老師只滿足你的 “自我”。 缺乏福德,你不會有機會了解真正的佛法。不會對真正的佛法有興趣,只會對那些不痛不癢的看起來像是佛法的東西感興趣。佛法是切膚之痛,而非隔靴搔癢。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只要知道佛法就足夠了,無需修持。認為知道佛法就足夠了,就如同認為去餐館只是看看菜單就可以填飽肚子一樣。

 

缺乏福德,你會把生病、違緣視為魔障,把一切都很順利的視為加持。而事實恰好相反。你會向佛陀祈求 “一切都很順利” 一百次,而祈求 “取得證悟” 只有一次。甚至可能一次都沒有。

 

缺乏福德,你不會把身邊頻繁發生的死亡視為對自己的提醒。當看到新聞上說某處死了很多人的時候,你只會說:“這些人太倒黴了。” 你不會認為這是你的老師在提醒你。亦不會認為自己會死,你會認為自己還會活很久,尤其是你還是個修行人,你還剛修了長壽佛的法。

 

缺乏福德,你會以為你還擁有大量的時間,因此可以把修行放到以後再說。放到未來的某一天 —— 你準備好的那一天 —— 但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你會幻想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切條件都已經具足,你開始修行。會經常這麼告訴自己:“等我完成了某件事我就去修行。” 你會認為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做,你要把那些事情都做好了再去修行。如果你這麼想,那表示你已經沒有可能去修行了。你會在忙碌中死去,進入下一個輪回。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禪宗是很簡單的修法,你甚至會認為那是最簡單的修法。你認為 “生活就是修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缺乏福德會導致你遇到很多與你持類似觀點的人,因為你們有相似的業。那你只會是個近乎佛教徒。

 

缺乏福德,你甚至沒機會積聚福德,宗薩仁波切說過:“福德仰賴於福德。” 由於福德匱乏,你根本不會認真對待那些能夠讓你積聚福德的方法。你沒有足夠的福德推動你去做這些能夠積聚福德的事。

 

缺乏福德,你會樂於搜集佛法,你會為自己又學習了某個菩薩的論或接受了某個殊勝難得的灌頂而沾沾自喜,你會收集很多法教卻從不實修,你會把佛法當做知識,當做擺在客廳的戰利品,你告訴別人的佛法也完全來自書本而非自身的體驗,你會陶醉於收集更多的法教和灌頂。

 

你的 “自我” 也非常鼓勵你這麼做。因為這樣對它沒有威脅,知識性的佛法對 “自我” 毫無威脅,它可以在你喪失覺知的時候,把這些全部轉化為它所用。

 

缺乏福德,你會在了解顯宗之前接觸密法,並且在接觸密法之後還不懂顯宗,比這更糟的是,你絲毫也不認為有了解的必要。

 

缺乏福德,會缺乏虔誠心,缺乏信心,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你面前,你也生不起絲毫的信心。

 

缺乏福德,會缺乏悲心,甚至不能真正聽懂老師的一句簡單的話,對老師的悲心不會有任仿觸動。

 

缺乏福德,不會對無常有感,甚至不會被感動,不會悲傷,更無法安靜,無法喜悅。

 

缺乏福德,無法看懂也無法認同上述內容,也無法耐心看完全部內容。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慈誠羅珠堪布】沒有一個普通人的整個行為能夠代表佛法

我遇到過一些以前學佛學得比較虔誠的人,過去一直認為自己的上師或道友是非常非常好的,後來因為看見個別人的不正當行為,就感到非常失望,以至於不學佛了。

有關這些問題,該如何取捨呢?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沒有一個普通人的整個行為,能夠代表佛法,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承認。如果非要有誰來代表佛法的話,我想:觀音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慈悲;文殊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智慧,除此之外,任何一個普通人都無法代表佛教,所以你們不能這樣以偏概全。

如果因為個別人的行為不好,就歸咎於佛教或者藏傳佛教,然後不學佛了,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釋迦牟尼佛是全知,他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判斷是非的準則,是依法不依人。如果你發現佛法有什麼問題,你可以說我原本以為佛法是很好的,但是,我在佛法中發現了問題,所以不學佛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有道理的,你可以不學佛;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某個上師的行為或者金剛道友的行為不好,便因此不學佛了,這就不合理。

上師、金剛道友的行為,是他們個人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佛法,也不能代表藏傳佛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劃分清楚。要學佛,可以自己好好學,不去管別人的是是非非。以後你們也不要輕易地把自稱是上師、活佛的人看成佛,像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我們當成佛是完全無誤的,是合理的,但一般不是很了解的那些活佛、上師、堪布,我們既不能隨隨便便當成佛,也不能看到一點過失就毀謗。

如果你覺得有必要依止,就按照密宗的要求,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慢慢去觀察。密宗本身有明確的規定:依止一個上師一定要觀察十二年,密宗裡面講了很多上師的標準,依照這些標準,在十二年的時間當中仔細觀察,如果這些標準都具備的話,才可以依止。依止之後,就不能再產生什麼邪見,一旦產生邪見,自己的修行就無法獲得長足的進步。

當然,我以前依止法王如意寶的時候,沒有經過十二年的觀察,你們可能也沒有觀察十二年。對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不觀察是沒有問題的,這是我們的運氣很好、福報很好,因為我們遇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上師。不過,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就有點不好說了,所以,我們認為: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觀察;如果沒有依止的必要,我們也不觀察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過失或有功德,在短期當中不一定觀察得出來,就算能夠觀察出來,對我們的修行也沒有什麼幫助。

學佛是要學佛的行為,不是學金剛道友或其他人。上師或金剛道友不好是他們的過失,不是佛法的過失。這一切錯就錯在我們自己 — 以前我們沒有按照密宗的要求去觀察;現在又違背密宗的要求去毀謗,這樣可能永遠都修不成密法,只能修修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所以,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特別小心。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索達吉仁波切】護法神會遠離傲慢的修行人

若沒有用佛法來調伏相續,傲慢就會自然而然生起,那時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最後都有可能墮落。以前沒有傲慢時,自己非常清淨,一切違緣都無法危害,可是一旦生起了傲慢,行為就完全改變了,很多違緣也就有機可乘了。


諦閑法師的弟子公案
以前諦閑法師有個弟子,他學佛非常虔誠,發心出家時,他太太想不開,於是就投江死了。她變成鬼之後,始終跟著那個人,但因此人修行很認真,十多年來無法害 到他。

後來他成了寺院的首座,還收了不少徒弟,吃、穿、供養哪樣也不缺,心裡就開始產生傲慢。他一打妄想,道行就退失了,護法神也離開了。他太太的鬼魂乘 機附在他身上,使他身不由己地要跳江,好幾次被人看見,把他救了上來。諦閑老法師聽說此事後,親自去金山寺把他接回來。坐船回去的途中,那人趁人不注意, 從房間的窗戶跳出去,還是投江淹死了。

過了幾天,他的女兒哭著來找諦老,說晚上做了個夢:父母今天上任,父親當土地公公,母親當土地婆婆。諦老一想,恍然大悟:原來寺外不遠處,新建了一個土地 廟,今天正好啟用。諦老到了那裡後說:“若是某某法師在此的話,也顯靈給我看看吧!”這時來了一陣大旋風,轉了半天。事後諦老感慨道:“參禪人一念之差, 就落得這個樣子,可悲啊可悲!”

我們在座的很多法師,現在看起來很老實,也是真正的修行人。但以後如果有了很多眷屬、錢財、寺院,有很多大老闆弟子,跟政府的關係也不錯,得到眾人恭敬的 時候,自己會不會生起傲慢,認為:“我真的很了不起,以前到過佛學院求法,像我這樣的高僧大德,這個世界上可能不太多了!”如果有了這樣的傲慢,那以後肯 定非常可憐。

我有時候經常想:“跟我一起求學的道友,有些人雖然有名聲、有財富,表面上勢力非常大,成千上萬的信徒都知道他,但他的道心不知道怎麼樣了;有些人雖然沒 有這些,但二十年來默默無聞地修行,跟我們比起來的話,他們的修行非常好,一生可能會以最圓滿的方式來結束。”每每想到這裡,自己就不敢傲慢了。從歷史上看,傲慢也確實非常可怕,大家以後稍微有點能力時,一定要想到這些教言,否則,本來是很好的修行人,可能因為一念之差就墮落了。

若欲消除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頂禮。《大圓滿前行》在講“七支供”時,對此闡述得比較清楚,《六祖壇經》裡面也說:“禮本折慢幢。”有傲慢心的人,從來不願意頂禮,所以若想摧伏傲慢,當早晚精進禮佛,即使成了一個大法師,如果經常頂禮的話,相續中的傲慢也會比較少。


唐代悟達禪師公案
唐代的悟達禪師,在歷史上非常出名,他的學問、智慧、戒律均為當時修行人所標榜,唐懿宗也尊封他為國師。有一次皇帝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禪師在座上不覺起了一點慢心,從那以後,一個腿的膝蓋上漸漸長出恰似人面的惡瘡,有眉有眼,有口有齒,皇帝召集天下醫治療,但也無濟於事。

這時,悟達禪師想起了自己以前照看過一位患病的老僧,那位老僧病癒後,分手之際曾吩咐他:“你以後有難,可來彭州九龍山找我。”禪師於是來到九龍山,找到 了那位老僧說明來由。老僧便命他到山後的一口清泉邊,用水洗惡瘡。正要洗濯時,惡瘡突然開口說話:“且慢洗!你看過《西漢書》沒有,晁錯是我的前世,袁盎就是你的前世。當年你向景帝偏言,害我在東市被腰斬枉死。

(這段歷史我也看過一些,西漢時期吳楚等國造反,當時晁錯和袁盎同朝為官,他們各自都有能力和智慧,彼此之間勢不兩立,性格也非常剛強。後來袁盎想辦法誣告,讓皇帝把晁錯殺了,這段歷史故事比較長。其實,人的性格若特別剛強,總是堅持己見、頑固不化,很容易像這兩位大臣一樣,生生世世冤冤相報,變成有一種習氣的延續。所以金剛道友之間,應該學會互相隨順,發生矛盾要及時懺悔,做事情應該有挽回的餘地,千萬別變成他們這樣!)

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但十世以來你都是身為高僧,且奉持戒律嚴謹,使我沒有機會,這次你因受到皇帝過分的寵遇,動了名利心,德性上有所虧損,所以我能夠靠近你來尋仇。現在蒙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的冤怨就此了結了。”以此因緣,後來悟達禪師作了 《三昧水懺》 ,引導人們懺悔宿業。


《影塵回憶錄》妙高禪師公案
 《影塵回憶錄》中有一個公案:有位妙高禪師,當初修行時非常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妙高禪師看自己生死未 了,天天打瞌睡耽誤得不能用功,於是跑到妙高台邊跏趺而坐,下面是萬丈懸崖,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於他的工夫沒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時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沒命了。沒想到,剛剛到半山腰,就覺得有人把他雙手托著,送上台來。他很驚喜地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陀!妙高禪師想:還不錯!居然我在這裡修行,還有韋陀菩薩當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的修行人,世間上有多少?答曰:過恒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

聞罷,妙高禪師痛哭流涕,慚愧萬分:原先我在這裡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陀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不護法,我還是坐在這裡修我的。不成的話,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為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快要落地時,又有人雙手把他接著送上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陀!”“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了?”“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了!

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自相續若產生傲慢心,對修行確實有一定障礙,但如果生起了慚愧心,自己非常後悔,特別不好意思,在諸佛菩薩和護法神的眼前也非常偉大。因此,我們作為凡夫人,一點過失都不犯恐怕有點困難,但至少要懂得知慚有愧。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妄念生起, 記起[安住無整本自輕鬆中]這句話


心出現許多妄念時,應記起[安住無整本自輕鬆中]這句話。

 
當妄念出現時,應當輕輕鬆鬆地放著,不要緊緊地抓住它們不放。

 
心的妄念就算很多,不緊抓不放,不執著,妄念本身是不會阻礙內心遮蔽內心的,因為正知正念是始終都存在。


 
這個時候,心處於一種本然的狀態,一種清澈明晰的狀態。

 
 
 --噶千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