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實修菩提心 摘要(二)具體修行方法


2015/1/21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看見希望』講座 第七場

實修菩提心 摘要()具體修行方法

 

首先,身體毘盧七支坐,排出污氣,再觀想釋迦牟尼佛與自己的根本上師,然後祈禱,最後佛化光融入自己,如果證悟的話,就安住在空性當中。這是入座的方法。

 

 

 具體的修法,在藏傳佛教中,有不同傳承的修法,有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菩提心修法,還有《入行論》寂天菩薩傳承下來的菩提心修法,有兩個傳承。修法略有不同,但最終都是一樣的。

 

像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主要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一個很完整的菩提心修法,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思維的方式、每一個思維的模式都講得非常透徹、清楚。另外一個,就是《入行論》的方法。

 

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寂天菩薩《入行論》中一個簡單的菩提心修法。所謂的『簡單』,就是思維時是比較方便的,不需要思考太多複雜的東西,對大多數初學者比較適合。

 

不論修哪一個傳承都一樣,它的基礎都是從慈悲喜捨開始,它們最終的目標都是讓我們去愛所有的眾生,打破所有國家、種族等等的界限,最後不僅是人類,包括動物,凡是所有生命都是我們修菩提心的對象。

 

菩提心對大乘佛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年阿底峽尊者在海上漂流了十二個月,去尋訪金洲大師求得菩提心的修法,然後返回印度、入藏弘揚菩提心的訣竅。

 

這二個方法的最核心,是先讓我們去愛所有的眾生。如果我們能夠打破所有族類的界限,去愛所有的眾生,則慈悲心瞬間就可以產生。

 

我們如何去愛眾生呢?

 

首先,要有感恩的心。比如,這個地球某個角落的一個素未謀面的人,我要感他的恩。感什麼恩?怎麼感恩呢?佛教就以前世後世、生命輪迴的理念去尋找理由,讓我們去愛所有眾生。這個是阿底峽尊者的方法。我們今天就講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

 

這個修法,首先,我們要打坐修行,關起門來把自己封閉起來,需要一段時間的封閉式的訓練。這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去山中閉關三年、九年的時間,而是說我們每天都有一個小時或二個小時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但在這段時間就是進行封閉式的訓練,就是每天以閉關的形式去修。在閉關的過程中,當我們有一定的收穫,然後可以在生活、工作中去修。如果一開始,我們不打坐、不閉關,直接就到生活、工作中去修,那是沒有辦法修的。比如,生活、工作中,我們對人家好,但人家不一定對我們好,本來我們的菩提心就很脆弱的,這個時候有可能接受不了而退失。所以在一開始時,佛教不建議直接到生活、工作中去修。當我們閉關菩提心修到一定程度時,再到生活中修,這個時候即使遇到一些不公平、不對等的待遇,因為此時菩提心已經比較穩固,所以不會有問題。

 

佛經裡有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有可能是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故事是說,舍利子一開始是學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的,一開始行菩薩道是從六度當中的給予布施開始學。佛經當中要求,一般人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可布施,但身體的器官在活著的時候是不可以布施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時候還沒有證悟空性,人還有痛苦的感受,如果遇到劇烈的痛苦,我們很有可能生起後悔。所以,佛告訴我們,未證悟一地前,只允許布施身外之物,不允許布施身體、器官。但那個時候,有個人向舍利子要右手手臂,舍利子就以左手拿刀砍下右手,然後以左手交給那個人。結果對方勃然大怒,認為舍利子不禮貌,以左手給東西表示看不起他。當時,舍利子想:我的右手就是因為你而砍下來了,我現在不用左手那要用什麼手?如此一來,徹底對度眾生失望,認為無法度眾生,自己還是去修小乘佛教,成為阿羅漢就可以了,成佛度眾生是無望的。於是他就退失了。

 

這是個故事,《入行論》裡也有,但我覺得不是真實的故事。為什麼呢?因為,目犍蓮、舍利子實際上是佛的化身,所以不會退失菩提心。佛是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證悟時不要在生活中做這些事,是做不了的。所以,我們還是關起門來,悄悄地修菩提心。

 

大乘佛經中說:凡是發菩提心的人,就像一個能治成千上萬疾病的藥苗,但是它現在剛剛出生,還是藥苗,此時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

 

如何修呢?

 

先修大悲心。今天要講的就是通過大悲心來修菩提心。

 

何謂大悲心?何謂悲心?慈、悲有何不同?

 

慈,是發自內心,從骨子裡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快樂,這種心叫做慈;悲,看到眾生痛苦或透過觀想看到地獄、輪迴眾生的痛苦,發自內心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就叫做悲心。

 

大家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曾經發起過這樣的心?當我們的家人、親朋好友遇到痛苦時,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他們遠離痛苦、擁有幸福,這個肯定有的。但是,我們有沒有過發自內心的希望一切眾生擁有至高無上的幸福、快樂?有沒有過發自內心的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如果沒有,則我們就從來沒有大悲心。我們對親友的這種心也叫慈悲,但這不叫慈無量、悲無量。為什叫慈無量、悲無量呢?因為,他的對象沒有任何侷限性,針對天下所有眾生,是沒有數量限制的,是無量無邊的,故而叫做慈無量、悲無量;另外,對無量眾生修慈悲,功德也是無量的,也叫慈無量、悲無量。所以無量指二方面:一個是對象無量;一個是功德無量。

 

我們自我檢視之後,就會發現我們有慈心、悲心,但這樣無量的慈心、悲心,一般人是沒有的。怎麼辦呢?就是要透過修行訓練,培養出無量的慈悲心,從無到有並且不斷增長。怎麼培養呢?

 

有一個具體、簡單的方法。打坐觀想時,自己覺得哪件事是天下最最痛苦、殘忍的事,我們就觀想一個正在被這種痛苦折磨的眾生。另外,我們到菜市場買菜時,看到待宰的雞鴨魚等眾生——被開腸破肚的魚、被扒了皮的青蛙,我們看到這些血腥的場面,要強忍著看這些過程。在座上就觀想這些,怎麼想呢?我們去想這些被宰殺生命的感受——扒了皮的青蛙被蚊子叮的感受,或者在餐桌上——大閘蟹腳全被綑綁、餓上幾天放在冰箱,最後放進鍋中蒸,想想牠們的痛苦(保羅.麥卡尼說過,如果屠宰場的牆是玻璃做的,你也會是一個素食者)。就是去觀想這些活活被宰殺眾生的痛苦,同時不能把自己當作旁觀者,而是要觀想自己就是那個被宰殺的眾生。就是認真地去想牠們的感受,這時會有全新的感受。

 

另一個方法,就是觀想被宰殺的雞、魚、大閘蟹是我的母親或是我的子女,則我的感受是什麼?這樣思考後,我們的同情心、大悲心會慢慢生起。這就是一種換位思考,之前我們都是本位思考,從來沒有為他人著想過,從不考慮其他眾生的痛苦。這樣換位思考後,其實大悲心很容易的,我們的身邊這種受痛苦的眾生不計其數,但因為我們根本不考慮、不關注,所以我們沒有大悲心。但現在我們關注牠們的痛苦,然後把牠們當作我來思考,立刻會察覺自己的錯誤,一下子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牠們的痛苦。

 

另外,我們去想自己或母親,希望自己擁有大大小小所有的幸福,天下所有眾生也同樣希望擁有大大小小所有的幸福;我們不希望感受肉體、精神上任何的痛苦,同樣的天下所有眾生都不希望感受任何痛苦。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知道,眾生都是平等的,同樣的希望遠離痛苦、擁有幸福。透過換位思考後,我們的感受會特別強烈,有些時候會達到熱淚盈眶、汗毛豎立這樣比較好的效果。

 

透過這樣不斷地熏修,對眾生的痛苦生起感同身受的強烈感受時,大悲心就會自然生起。比如,我們不了解窮人的痛苦時,我們不懂得給予幫助;當我們比較了解窮人痛苦時,就懂得給予幫助。佛教講,每個眾生的心地都是善良的,包括毒蛇猛獸心中也是有慈悲心的,至少對牠的子女有慈悲,只不過很侷限就是了。人也是這樣,人類的心中有慈悲心,但我們沒有訓練培養,所以先天的慈悲心很有侷限性,但只要透過訓練培養,完全是可以變成大慈大悲。所以,我們透過這種方法去思考時,最後我們會發自內心的希望這些眾生都離苦得樂,慈悲就出來了;再訓練、再深入思考時,慈悲心會增長,此時不僅是個希望、心願,這個時候會想:我要去做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工作,此時標準的菩提心很快就會生起。然後,我們會積極尋找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尋找方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唯一的方法就是成佛,首先我自己成佛,才能救渡眾生成佛。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下決心:我要去度他們,要度他們我自己要先成佛,所以我一定要成佛。菩提心就誕生了。

 

菩提心分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願,只是心願而已。比如說,我願意去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但只是願意而已,還沒有實際行動,這個階段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有實際行動,菩提心要增長,則此時不僅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而且進一步,我要讓他們離苦得樂,我怎麼樣讓眾生離苦得樂?那就是我要成佛。這時就找到方法,標準的菩提心就修出來了。

 

整個過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大悲心阿底峽尊者的整個修法,分成七個不同的階段,叫做修菩提心的七種因果訣竅,因果訣竅就是七種不同的階段,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前面的因產生後面的果,也就是說前面的環節修得好就會產生後面的環節,第七個就是菩提心

 

《入行論》中沒有把它分成七個環節,主要是剛才說的,先修大悲心,然後大悲心增長成為菩提心。大悲心增長的過程也可以分為七個,不分就是慈悲心增長變成大慈大悲,大悲心增長變成菩提心。大悲心與菩提心的不同處,在於:大慈大悲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菩提心則不僅是希望而且要去做令眾生離苦得樂的事,為了更妥善地做這件事,我要成佛,這就叫菩提心。如果沒有最後“我要成佛”的這個環節,只有希望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這就不叫菩提心,只能叫大慈大悲心。

 

我們先觀想一個正在受苦受難的眾生,觀想起來之後再去修自他相換。如此一來,感受特別強烈,這樣慢慢就能生起菩提心。我相信,在座的多數人都能培養出來。現在的人凡事都是急功近利,修行也是,一二個月就要看到效果、成就,一旦沒有就放棄。這樣是不行的,以往的大德都設定長遠的目標,不論多久都不放棄,持續修持直到生起為止。這條路是成千上萬的人走過的路,他們都順利地到達彼岸,所以我們不需要懷疑,只要努力持之以恆,一定會成功的。

 

所以,眼光要放遠,不論修出離心、菩提心,還是修空性、本尊,任何一個修行都是這樣。只要相信這條路,總有一天會成功的;如果沒有信心,就會半途而廢。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告訴自己:我就是一個這麼自私自利的人,現在要放下自己、忘掉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著想,這個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不是很短的時間。但沒關係的,因為從無始以來到今天,我一直都是為了自己著想,結果兩手空空的來,兩手空空的走,我們每一次都是這樣,走的時候一無所得。那是因為我們過度考慮自己,非常自私,即使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自私。比如,野外搭帳篷,下雨漏水,只想到我要睡在不漏水的地方,其他人會不會被淋到不關我的事。坐船過河的時候,只想到自己要坐在最安全的地方,其他人的安危不關我的事。這就是凡夫的常態,現在我們要開始改變,雖然一開始效果不是那麼顯著,但沒關係,細水長流,這樣逐漸逐漸會扭轉,比如以往我們百分百為自己著想,現在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為他人著想,再百分之二十、三十為他人著想。

 

過去老一輩的上師是如何自我訓練的呢?在練習布施、給予時,手裡放個東西,左手就觀想為自己,右手就觀想為另一個人,左手把東西放到右手說給你;然後右手又把東西放到左手,右手觀想為自己,左手就觀想為另一個人,右手對左手說給你,如此反覆交替訓練。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訓練方法,慢慢訓練成功以後,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給予。

 

還有一個訓練方式,就是關注自己的念頭,當自己內心生起一個自私的念頭時,就放一顆黑色的小石子;當自己內心生起一個利他的念頭時,就放一顆白色的小石子。一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都是黑色的石頭,但經過慢慢訓練後,慢慢調整則黑色石頭越來越少,白色石頭逐漸增加,一段時間後就一半一半,最後白色石頭越來越多,幾乎都是白色石頭。他們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訓練,大家不要說沒時間,每天就是這樣一小時、二小時的慢慢訓練,這叫做修行。

 

當年釋迦牟尼佛連身體都可以送給別人,佛陀大慈大悲是沒有界限的,我們現在雖然做不到,但是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學習,這既是學佛也是修行。

 

具體的思維方式,簡單的說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我們越能忘掉自己,越是能成就自己的事情;越是為他人付出,我們自己獲得的越多。相反的,我們越是為自己著想,自己獲得的越少,這個就是自然的規律。釋迦牟尼佛都是為他人著想,結果他已成佛、而我們一直為自己著想,到現在一無所獲。

 

所以,我們先不急著想要即生成佛,也不要急著問我的本尊是哪一尊。本尊先不急,你的本尊哪一個都可以,誰都可以做你的本尊。但現在還不到時候,目前他們都不願意做你的本尊。等到我們有了出離心、菩提心,他們都願意做你的本尊,想誰做你的本尊都可以。所以,現在暫時不要來問,我的本尊是哪一個。

 

希望大家從此以後投入到聞思修當中,就這三個。多聞、多思、多修,修什麼?就是修最基礎的出離心、菩提心。萬丈高樓平地起,101大樓也是從地基建起,不是從高處往下修建。修行也是這樣,先打地基再逐層往上修。我們不從出離心、菩提心修起,一開始就灌密宗的頂,修大圓滿、大手印,這就是從高處往下修最後修到哪裡就不知道了佛經上說,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下面就是金剛地獄。灌了這麼多頂,又不知道密乘戒是什麼,犯了密乘戒,有可能修修修,結果修到金剛地獄都有可能。往上修,佛菩薩都在上面,最後就會修成功。

 

今天講得是一個簡單的具體修法,最好大家去讀《入行論》。

 

要記住:愛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愛他人。

 

※此非定稿,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